郵政快遞資費改革新突破
次 2015-08-06
市場調節價其實是一個市場化過渡的情況,由于價格本身比較敏感,短時間內不容易見效,要完全放開也不太可能,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發改委的發文有利于整個郵政業的改革
◎ 文 《法人》實習記者 趙青
郵政改革中的重要內容——郵政快遞價格市場化改革,近期露出了松動的苗頭。
國家發改委、國家郵政局近日聯合發布《關于放開部分郵政業務資費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決定自2015年6月1日起,將放開國內特快專遞資費、明信片寄遞資費、印刷品寄遞資費和單件重量10公斤以下計泡包裹(每立方分米重量小于167克的包裹)等競爭性包裹快遞資費的政府管制,郵政企業將根據市場供求和競爭狀況自主定價。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運輸通信處處長程行云對外表示,“這幾種郵政業務和社會上的一些快遞公司的競爭很激烈,放開這些郵政業務資費標準,有利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優化資源配置,也有利于郵政企業主動參與市場競爭,通過市場競爭來改善和提高它們的服務質量。”
一統江山變一路下滑
近年來,電子商務爆發式增長帶動了國內快遞業務的急速發展。順豐[微博]速運、“四通一達”等民營快遞公司一路高歌猛進,并且在價格和產品服務升級方面展開一輪輪激烈的“貼身肉搏”,不斷蠶食和瓜分曾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一統江山的EMS的陣營。
據資料顯示,目前EMS在國內快遞市場的份額已由1999年的90%跌至30%左右,在國際快遞領域更小,很難與UPS(美國聯合包裹)、FedEx(美國聯邦快遞)、DHL(德國敦豪)、TNT(荷蘭天地)四大外資快遞巨頭抗衡。加之郵政自身發展的缺陷與不足,使得郵政快遞業的發展面臨種種困境。
“寄到同樣的地點,順豐3天就到,郵政得5天,同樣是特快件。”有多年網購經驗的孔女士告訴《法人》記者。
“我朋友22號給我發的EMS,到26號還沒有收到,上網查詢顯示本人已簽收,然后等到晚上也沒有送上來,27號再查,已經給退回去了,憤怒!” 消費者李女士亦表示。
《法人》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在眾多快遞企業中,郵政快遞業務問題是消費者反映最多的,其中主要集中在郵政的效率低、服務差、發生問題后的霸王面孔等問題上。
中國郵政作為國有企業,有著自身經營的獨特優勢和資源,但也正是這種“獨家經營”的體制,導致郵政在近幾年中國放開外資企業經營國際快遞的政策和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出現的大背景下,不能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表現出服務意識、人才意識和品牌意識缺乏、服務價格較高并且缺少靈活性等方面的弊病。
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指出,郵政體系當前最關鍵的問題在于還沒有真正的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完成轉型,相對于市場需求和消費者的期待來說,轉型速度是很慢的。
這就意味著郵政定價過多的受限于政府管制,價格缺乏市場的靈活性,資源也無法抵達消費者最需要的地方。分析人士指出,治愈郵政體制弊病的良方一定是讓其參與充分的市場競爭,讓市場的力量成為定價的決定因素。
能否真正“斷奶”
郵政舊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給企業聲譽和公民的合法權益帶來一定影響;另一方面,市場逐漸開放之后,逐漸成長起來的民營和外資快遞企業給中國郵政帶來的激烈競爭,內憂外患使得改革勢在必行。
2005年7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郵政體制改革方案》。方案的核心內容為政企分開,監管獨立。中國郵政改革邁出了艱難又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步。但是郵政速遞業績卻沒有明顯的好轉,其價格高、靈活性差、營業時間短等軟肋至今沒有太大改善。
此次,國家發改委、國家郵政局發布的《通知》中關于郵政部分業務由政府定價改為實行市場調節價。
快遞專家趙小敏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的理解是,市場調節價其實是一個市場化過渡的情況,由于價格本身比較敏感,短時間內不容易見效,要完全放開也不太可能,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發改委的發文有利于整個郵政業的改革。
趙小敏解釋說,民營快遞一開始的市場化定價和不斷升級的人性化的服務滿足了消費者更多的需求,成就了民營快遞企業近10年的輝煌,這在很大程度上對郵政系的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此外,國資委[微博]對央企的重新定位也促使中國郵政實施戰略的調整,包括組織框架調整為總分制、郵政物流撤出IPO、郵政業的混改等,讓郵政企業認識到了市場的作用。
“整個郵政系做了這么多工作后,國家出臺這個《通知》,是非常恰當的。如果直接放開政府定價,市場就會出現違背價格戰的一個方面。”趙小敏認為。
其實,早在郵政定價出臺之前國家就頒布了《郵政行業安全防范規范》《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和《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對企業市場準入和整個快遞行業的有序發展進行規范,相對于快遞行業安全和服務方面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同時,注冊門檻的設定和購買設備、儀器高昂的成本,會促使小快遞企業向中大企業靠攏,這對郵政企業的改革也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趙小敏看來,隨著WTO[微博]外資企業在中國經營國際快遞貿易政策的全部放開,國際性快遞企業憑借其規模效應和管理高效的競爭優勢在中國發展得風生水起,但存在價格過高的問題。“所以接下來,外資企業會選擇和國內快遞企業合作,聯動跨境電子商務共同發展,這就意味著中國流通服務業會產生一個市場格局的變動,資源會向國際性快遞和國有快遞的方向上引導。”
不成功便成仁
中國郵政改革已經進行了近25年,從市場角度來講并不是特別成功。趙小敏強調,此次郵政改革要避免過去一些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不能一味地追求規模要達到多少,關鍵的是要按照真正的專業化、市場化去做。國有企業不需要完全市場化,在中國這樣的體系內也不太可能完全市場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第十三次會議強調,國有企業要發揮黨的領導作用,國企要做強做大。郵政企業在國資委[微博]的管轄范圍內,要按照企業的標桿來做,標桿首先得強,強后自然就大了。
EMS作為中國郵政三大業務板塊之一,要承擔起為政企分開的郵政帶來更多利潤的歷史重任。長期生存于“保護傘”下的EMS要在內外夾擊的激烈競爭中扮演角色,恐怕一時還有些“水土不服”。要想奪回一些失去的份額,真正的考驗在于價格放開后,服務質量能否提升。
趙小敏一再強調,“如果這一次郵政改革沒機會,那么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外資企業就要來主導快遞市場了。因為注冊門檻的制約,留給民營企業的機會已經很小,民營企業的高速發展已經結束。所以這次郵政改革必須成功,一旦不成功就會涉及本屆政府的很多追責、企業的問責和引咎辭職制度。”
徐勇也提出幾點建議,第一,中國郵政物流在現代物流領域并沒有太多的優勢,僅僅依靠“中國郵政”這個品牌以及遍布全國的網點資源是不夠的。快遞是需要有網絡運行的,正如移動通訊企業的關鍵資源不在于擁有多少物美價廉的手機,而在于其高效的網絡運營能力。郵政體系要真正建立起一個全網絡、標準化的產品體系,這個體系是郵政企業提高競爭力的基礎。
第二,建議改變當前快遞業的監管模式,將經營許可證機制變為快遞服務質量保證金機制,例如,繳納保證金,一旦哪個企業違規就直接罰款,真正用市場化方式來監管快遞行業。
“我們現在的經營許可證制度就是難進好出,換句話說就是在里面好混,這就是行政監管的弊端。”徐勇說,許可證制度是政府行為,保證金制度是市場行為,而郵政業改革一定要向市場轉軌。